新聞眼/學生聽不懂 「愈補愈大洞」2014-12-31 聯合報 本報記者張錦弘
教育部近年將國中小補救教學列施政重點,卻是「愈補愈大洞」,年級越高、不及格人數越多。癥結在於補救應及時,一發現學生落後,就要立刻補救,且要檢討教法,否則追趕補救也回天乏術。 越窮、越偏鄉的小孩,教育資源越少,平均學習表現也越差,舉世皆然。但教育單位應至少確保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結束時,能學到最基本該學的。 以數學為例,小一到小三階段,不及格人數頂多約一成,為何從小四起不合格率一路上飆到兩成多?專家分析,是因小四課程開始加入小數、分數、面積、體積等較複雜的概念,需要更好的教學技巧。 但偏偏國小採包班制,除了英文,每科都要教,很多老師大學讀文組科系,數學本來就不好,師培課程也未特別加強數學及教學法,教低年級數學還可以,教中高年級就開始力不從心;加上班級人數多,為了趕進度,往往放棄落後的學生,導致落後者跟不上的落差越積越多,一路補救,一路落後。 此外,現行補救教學常無法即時發現學生跟不上,學生已呆坐教室當「客人」多時,才要「補救」;舊的還沒學會,新的課程又猛填鴨,效果大打折扣。 老師應提升教學技巧,及時發現學生問題、予以補救,必要時採分組教學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目的,不是讓學生呆坐教室十二年,而是要確保學生有一定程度的基本能力,這是底限,而非高標。 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6885/613278
3D列印/清大生瘋創業 26團隊拚夢想大學現象/上課半小時 學生來1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