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準備好了嗎?PISA 2018要加考國際力
2016-06-20 11:36 聯合報 記者王彩鸝╱即時報導
英國廣播公司(BBC)16日報導,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教育長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(PISA)負責人安卓.施萊瑟(Andreas Schleicher)表示,自2018年起,PISA測驗將納入「國際力」,這是面對複雜的全球環境中,學生應具備的「覺察與包容多元文化與價值觀」的能力指標。 BBC報導指出,全球化對某些國家來說,是創新與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,能自由地不同國家間旅遊及工作;但對某些國家來說卻是為了遠離貧窮與戰爭,而造成的社會分化與經濟不平等。有鑑於此,安卓.施萊瑟認為,PISA是針對全球青年進行的測驗,在文化、政治和經濟皆邁向全球化趨勢下,必須提前為孩子儲備好因應的能量。 安卓.施萊瑟指出,過去的教育是為了教導孩子事實,而現代的教育還必須培養孩子成為「可靠的舵手(reliable compass)」,擁有駕馭人生方向的求生技能、面對模糊多變社會時,仍保有處之泰然的人格特質,並且能與來自多元背景的人才共事。因此,OECD將「國際力」定調為21世紀學習的核心主軸。 OECD在最新PISA計畫中,將「國際力」明確定義為:在尊重人性尊嚴的前提下,個人擁有從多元觀點來分析全球與跨文化議題的判斷能力;能充分理解偏見如何影響對自我及他人的觀點、判斷與詮釋;能夠公開、合宜、有效率地與不同背景的夥伴溝通的能力。 至於「國際力」實施策略,OECD也提出「平等(equity)」、「和諧(cohesion)」、「永續(sustainability)」三大指標。孩子是否具備理解國際新聞及分析議題的能力,將決定他面對全球化衝擊下的生活能力與職涯競爭力。 同時,OECD建議老師可以跟孩子討論以下問題: 1. 與不同文化的朋友交流時,如何有效率又不失禮? 2. 如何觀察與培養孩子同理他人的想法、價值觀、感受的能力? 3. 孩子如何調整自己的想法、感受、行為以融入新環境? 4. 在一定程度資訊提供下,如何培養孩子進行分析與批判思考? 5. 面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,學生的開放程度與包容力為何? 6. 孩子對世界上不同價值觀的好奇程度與敏感度為何、是否願意與不同國家的夥伴進行交流? 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5/1773512 |